悉曇緒論

  1. 研究資料來源:依據日本【大正新脩大藏經】密教部中的悉曇古文字體咒語。在全世界研究佛教的學者,大多以此【大正藏】為參考引用之源。 大正藏中自第十八卷至二十一卷,共收573部密教經典,約有110部中收有悉曇文的經、咒資料。

  2. 僅學習過現代梵文天城體(Deva-Nagari)的人,見到【大正藏】 中的梵文悉曇(Siddham)時,大約僅可猜出少許幾個字,但大部份還是看不懂。現代人所稱的梵文經咒,並非全指悉曇。

  3. 悉曇和梵文的概略認知:

    1. 以時代來分:
      以廣泛的角度來看,印度河谷文明時期(約在西元前2500 年至1800年)即有所謂目前史跡所發現最早使用的文字,雖早已隨著該河谷文明消失而失傳,但以資料推測:約在西元前三世紀開始使用的婆 羅密(Brahmi)字,是由左向右書寫的字型,也幾乎是印度現用的天城體的來源始祖,當然其中經過許多演進的變化過程。但此時介紹面暫且精縮在:介紹悉曇。目前僅存最古老的資料是有名的:「阿育王碑文」,阿育王:(紀元前268~232年)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。 王皈依佛教,為向屬民告示信仰佛教和保護佛教,在全國各地設置石刻的詔敕文。梵字是隨著時代、地域、形狀逐漸發生變化。初由單純的線或點構成,到了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代,整體呈現曲線,形成優美的字體,由這時代的笈多型字體為基礎,出現五種字體。其中之一就是 (Siddhamatrika),從六世紀左右使用,約於十世紀為界後漸被(Nagari) 型吸收,從而逐漸消失。悉曇文字盛行時約在西元六世紀。目前較為人 知的古代資料是日本法隆寺所收藏的貝葉寫本,收有梵文悉曇體的【般若心經】、【佛頂尊勝陀羅尼】、【悉曇五十一字母】。

    2. 以宗教經典翻譯歷史來看:
     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期約在西元前二年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。中國自後漢時開始譯經,如鳩摩羅什法師(344-413)所譯的【妙法蓮華經】。漢譯佛典最早提及悉曇字母約為義熙十三年(417)譯的【大般泥洹經• 文字品】,其次是北涼曇無識譯於玄始十年(421)的【大般涅槃經•卷八】。在開元三大士:善無畏(637-735)、金剛智(669-741)、不空(705 -774)的純密(日本真言家稱【金剛界與胎藏界】兩部大法為純密)時期,所依據的佛經原典主要,皆以悉曇體書寫。尤其在譯到有關陀羅尼與「 字母」時,多半會使用梵漢對照,並附列(悉曇文體)。佛經翻譯在玄奘、義淨法師時,中國對悉曇的學習與使用頗為盛行,於是有關研究悉曇的著作在此時期頗多流傳。主要約分為四大類:

      1. 悉曇章類:主要述及悉曇字母及其組合方式。
      2. 悉曇章解說類:解說悉曇章的內容。
      3. 悉曇章類支流:說明悉曇字母有關的各種流派或異體字。
      4. 梵語語彙解說類:梵漢或漢梵字典。

      在悉曇學上必得提及日本對於此影響;約在日本推古十六年(中國隋煬 帝大業四年(608年))時,日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與學問僧等八人赴中國,從而將悉曇文獻、佛經、密教圖像等文獻帶到日本,後存藏於 法隆寺。悉曇學在日本不僅止保存妥善,甚至於演成一門獨特的學問。尤其對日本天台、真言兩教發展有很大影響。在日本文化史上曾有一段 封閉外來文化的時期,因此沒隨著時代朝流演變,才保存了古體悉曇文,且更致力於悉曇學研究。悉曇在中國晚唐時代後逐漸衰微。

    3. 名稱上的界位:
      唐朝初期稱梵文字母為悉曇,稱梵語的文法及語義等為梵文或梵語,後來泛稱梵字,甚至於與其相關的學問皆為悉曇。這種習稱在宋朝以後逐漸不用了。在宋朝幾乎都只用梵字一詞,也因後來從印度傳入的天城體與悉曇有相當差異,因此稱新來自印度的文字為「梵字」或「天竺字」,而在原來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稱為悉曇。 在此所引述「悉曇」部份,是指【大正藏】中所彙集的古文體。以上略為簡介悉曇名相由來與流傳時代因緣。